NEWS ·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到底“难”在?

发布时间:2023-07-05 人浏览tags:    地下综合管廊    海绵城市建设到底“难”在?    



头像小德兰于2017.04.01 回答思想难统一,单位难协调  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正处于一个探索前进的阶段。国内很多地方对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污水处理突出问题整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知道怎么做”,“第一次做能成功吗”?很多人这样提出疑问。目前国家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地方出台政策难度大,一些地方出现畏难情绪,导致行动不够迅速,抓落实的力度不够,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不到位。  就拿地下综合管廊为例,综合管廊项目投入巨大,其投入成本的分担没有指导标准,建设标准也没有统一。某些地方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时,由于体制原因,大部分管线单位是垂直管理,地方管线企业缺乏话语权,入廊、收费等工作难协调。思想和沟通问题给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铸成了第一道壁垒。  规划难制定,项目难实施  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建设好一个城市,规划必须先行。很多地方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责任不明确,规划编制缓慢。记者了解到,已经完成地下管线规划编制的城市,规划编制标准不够高,很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未将所有管线全部纳入管廊,海绵城市规划没有与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等进行有效衔接。在各大城市的老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受制于征地、拆迁、既有管线迁改、铁路线网、轨道交通等因素影响,项目路径、区域难以选择,组织实施难度大。规划和实施问题铸成了第二道壁垒。  资金难筹集,PPP难运行  中小城市公共财政支出有限,筹措建设资金十分困难。虽然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建设综合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PPP模式在我国兴起时间尚短,缺乏成功案例。一方面是对PPP模式探索研究不够,缺乏经验,程序复杂,运作周期长,操作运行困难;另一方面是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社会资本方不愿接洽、不愿投资,申请政策性银行专项债或信贷资金投资建设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适当的形容了当下的困局。资金问题也铸成了阻碍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三道壁垒。为了打破这三道壁垒,努力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湖北省一些地区先行先试,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武汉市2016年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目标任务40公里,确定了天河机场三期 工程、武汉中央商务区、东湖高新光谷中心城、东西湖吴家山新城、蔡甸中法生态新城、经开区朱山路综合管廊6个项目;黄石园林博览会项目,园中同时实施雨水利用技术与绿地景观相结合,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的设置、覆土绿化、下沉绿地等措施和设计手段实现“海绵”理念。  各地需要充分认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好地上地下,高起点加快规划编制;在资金运作方面,要创新投资模式,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专项基金支持;在加速推进建设进度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认真落实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各方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让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早日惠及于民,造福百姓。1评论其他回答(1)其他回答(1条回答)

头像向阳草2017.03.31为您解答:地下管廊规格多样,能适应不同工程需要。 传统的地下管线,功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做为新生事物,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该怎么规划?怎么建设?成为摆在所有城市面前的一道课题。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国家推进海绵城市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战略意图、宏观规划、政策措施等。将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反思传统建设模式 破解城市顽疾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也带来很多“城市病”,尤其是各种管线的管理运行,最为纷繁复杂。据估算,一个现代城市要铺设30多种管线,即有30个部门在城市铺设、架设管线,还有日常的维护维修等,马路“开膛破腹”、“空中蜘蛛网”等现象司空见惯,随之引起的“拉链马路”等现象更是饱受市民诟病。城市道路由于反复开挖,重复投资,产生大量的扬尘,使道路不畅,车辆滞留。这些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管道事故等城市运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都严重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  此外,不少城市开发建设后,地面硬化面积大幅增加,仅20%-30%的雨水渗入地下,70%-80%的雨水短时形成径流经设施排放,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应有的积存、渗透、净化等功能大幅减弱,城市“下雨看海”的问题时有发生,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部分雨水都白白浪费得不到有效利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国家作出了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重大决策,反思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提出了治理城市顽疾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我们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不仅可消除“拉链马路”、“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城市景观,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城镇能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消除“下雨看海”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雨水利用和地下水补充等问题。适应形势主动转变 开启城建新阶段城市建设不仅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今后的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需城市建设者转变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根本,就是要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工程和生态环保技术手段,追求建设效益最大化。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将规划与建设的重心由地上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转移。要根除逢雨必涝、雨停即旱这些顽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转变城市建设治理模式,把城市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待,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只有“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建设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还需要转变投融资方式。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转变管理体制机制。地下设施建设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涵盖投资、收费、监管的各方面。因此,必须建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管理体制,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建立有偿使用、合理定价的收费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处置、安全应急管理的机制和信息化管理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打破体制性障碍,统筹推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科学有序推进建设。首先,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并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合理确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布局,明确建设规模和时序,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预留和控制有关地下空间。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则要综合考虑雨水滞留、处理和调蓄设施布局,建立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的水系统。要因地制宜,区分平原、丘陵、山地、湖区等地形地貌和雨量分布特点,科学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丰水城市以排水防渍为主,缺水城市则重点考虑储蓄利用雨水。其次,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国外同类工程往往耗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建立建设项目储备制度,明确五年滚动项目规划和年度建设目标,并工程化、具体化,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以及老城区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项目优先等级。此外,各地在建设中,应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等各类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项目支持,加强省级资金统筹。在建设完成后,还要严格实施规划管理,在地下综合管廊以外的位置新建管线的,不予规划和施工许可审批,市政道路部门不予掘路许可审批,确保管线入廊。严格运营维护管理,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合同协议,依法依规对运营企业加强监管,并建立科学高效的考评奖惩制度。


上一篇 :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融资方式的合理?
下一篇 : 透水地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有作用吗?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2-2018 南方体育工程 版权所有